Google+

 

2013年8月9日 星期五

【走入金門】建功嶼-董嶼安流 浯江日落


一個位在後浦南門海濱外的小島嶼,在不同的時代背負了不一樣的任務。建功嶼原名董嶼,另名為珠嶼鰲嶼,在地俗名又稱汰孤礁,是浯洲古八景-董嶼安流的所在。
  
董嶼的名稱乃自於建功嶼位浯江溪口,內縮的河口地形在海水漲退之間,使得潮水更為洶湧,建功嶼的存在與地理位置,正好減緩了海流,字音同閩南語的,有島嶼擋住海流之意,因而稱之為董(擋)嶼
  
由夏墅延平郡王祠的右前方石板路可抵達建功嶼海灘,漲潮之際建功嶼便成一嶼孤懸海中,退潮後海路浮現,便可輕足登島,因此又有海上龍宮之稱,於每日乾潮前後兩小時可登島。
  
這一片廣大的泥灘地孕育了無數的生命,是附近許多家戶重要的經濟來源,島嶼後方低潮帶便是廣大的石蚵田,退潮時便有許多討海人下海採石蚵、撿拾螺貝蝦蟹等。
 
早期建功嶼為后浦許氏族人所有,從島嶼外圍的幾塊刻有坂頭許界的花崗岩界碑,更可顯見這個島嶼與附近海域的價值。
 
潮間帶豐富的生物是最好的自然教室,也是當地人重要的經濟命脈,著涉水鞋下到灘地,不一會光景便能豐收滿盈,如果裝備不足就別輕易嘗試,這泥灘地留不住你、但會留住你的鞋!
 
在地人稱建功嶼為汰孤礁,這訴說著另一個時代的故事,據傳在清末民初時,痲瘋病在島內流行,當時醫療並不發達,居民便將末期的痲瘋病患移入島內,對痲瘋病人外觀的描述-汰孤,便成的島嶼的名稱。
  
民國38年國軍撤遷後,以此島嶼為據點,興建雄獅堡,成為扼守后浦城區的重要門戶,有如砥柱中流,便以建功砥柱而得名。
 
 
編號為W038據點的建功嶼,目前保留過去駐軍碉堡的面貌,而當初填土灌溉的樹苗,如今也已林木扶疏。碉堡入口的標語寫著轟轟烈烈戰鬥,慷慷慨慨犧牲,想當初那些離鄉背井的弟兄堅守孤島的精神,也讓人由衷感佩!
  
民國91年建功嶼整建開放後,新的產物不斷的加諸在這個島的四周圍,民國98年結合延平郡王祠的園區的整建,由大陸安南市政府贈送高九公尺的鄭成功石像,面神州而矗立於建功嶼西側,而鄭氏對金門的意義則可再討論! 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